桂花大蓑蛾发生规律
桂花大蓑蛾一年在长江中、下游地区发生一代大蓑蛾,偶尔在8~9月间出现第二代成虫,但其幼虫常无法越冬。多数老熟幼虫选择在护囊中挂在树枝上越冬。4月下旬至5月上旬,幼虫开始化蛹,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。成虫通常在午夜前后羽化,雄蛾在黄昏后活跃,有趋光性。
大蓑蛾在长江一带每年发生1代,华南地区每年2代。以幼虫在悬挂于枝叶上大蓑蛾的护囊内越冬。雌虫终生住在护囊内,产卵量较多,可达2000~4000粒。幼虫孵化后,从袋中爬出,随风传播。幼虫吐丝做护囊,将碎叶、细枝条黏附在囊外,随着虫龄的长大,护囊也拉大。幼虫取食、活动时,头、足伸出囊外爬行。
蓑蛾类害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桂花产区。在园林中,当桂花树周围的植物大发生时,大蓑蛾可以迅速蔓延至桂花树,严重时能将树叶吃光,甚至啃食小枝树皮,导致花芽发育停滞。大蓑蛾对桂花树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其幼虫的食性上。大蓑蛾幼虫会吐丝作虫囊,并利用周围的树枝、树叶等物质构建虫囊。
贵州1年发生1代,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湖南1~2代,江西2代,台湾2~3代,多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。在安徽合肥,幼虫在4月底至5月下旬初开始化蛹,5月下旬为成虫发生高峰,6月上旬为卵孵化高峰,以8~9月危害最重。
大蓑蛾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?
大蓑蛾在福建一年发生2代,以老熟幼虫在袋囊里挂在树枝梢上越冬,翌年4月间开始活动取食、化蛹。成虫多在下午和晚上羽化。雌虫羽化后仍留在袋囊内,仅头部伸出蛹壳,雄蛾羽化后由袋囊下方囊口飞出,雄蛾黄昏后活动活跃,有趋光性。
幼龄幼虫多在叶片表面或背面咬食叶肉,留下表皮,并将碎片细枝节织在护囊外层,随虫龄增长大,护囊增大拉长,幼虫食量加大,以6~9月份危害最烈,将叶片咬成严重缺刻和大的孔洞,导致叶片残缺不全。幼虫取食或转移时,头、足伸出护囊外。11月份幼虫封闭护囊,开始越冬。
生活习性:一年发生2~3代,多以三至四龄幼虫,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。春季气温l0℃以上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,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,6月上旬至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,当年1代幼虫于6~8月发生,7~8月危害最重。第二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,冬前危害较轻。
交尾活动常常发生在下午,雌成虫在此期间将卵产于蓑囊内部,每只雌蛾可产卵3000-6000粒。新孵化的幼虫立刻开始吐丝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间,初生阶段的它们有群居习性,并能通过吐丝形成悬垂结构,随风扩散寻找食物和新的栖息地。随着生长,幼虫在3-4龄时开始分散活动,开始为害棉花植株。
生活习性方面,大蓑蛾在贵州一年一代,而在安徽、浙江等地则是一年至两代。幼虫以3-4龄阶段越冬,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活动和取食,5月后化蛹,6-7月为害最重。雌蛾寿命较短,雄蛾寿命更短,而卵期和幼虫期较长。
棉花大蓑蛾发生规律
1、棉花大蓑蛾是一种年生一代的昆虫,其生命周期以老熟幼虫阶段在特制的蓑囊中度过冬季。春季,大约在3月下旬,幼虫开始化蛹,4月底至5月初是成虫大量羽化的时期,其中雌蛾的数量通常多于雄蛾。雄蛾羽化后离开蓑囊,寻找雌蛾进行交配。
2、发生规律:大蓑蛾一年发生1代(福建部分发生2代),以老熟幼虫在护囊中越冬。在福建,越冬幼虫翌年3~4月间化蛹,4~5月间羽化产卵,4月底至6月初幼虫孵化,8~9月份部分幼虫老熟化蛹,并羽化产卵,9~10月间出现第二代幼虫。在安徽合肥一带,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,5月下旬成虫盛发。
3、大蓑蛾在长江一带每年发生1代,华南地区每年2代。以幼虫在悬挂于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。雌虫终生住在护囊内,产卵量较多,可达2000~4000粒。幼虫孵化后,从袋中爬出,随风传播。幼虫吐丝做护囊,将碎叶、细枝条黏附在囊外,随着虫龄的长大,护囊也拉大。幼虫取食、活动时,头、足伸出囊外爬行。
4、贵州1年发生1代,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湖南1~2代,江西2代,台湾2~3代,多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。在安徽合肥,幼虫在4月底至5月下旬初开始化蛹,5月下旬为成虫发生高峰,6月上旬为卵孵化高峰,以8~9月危害最重。
5、发生规律:大蓑蛾在华北、华东、华中每年发生1代,多以老熟幼虫在护囊里挂在枝梢上越冬。大蓑蛾在3月下旬开始化蛹,4月底5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。9月底至10月初幼虫在囊内越冬。
大蓑蛾简介
大蓑蛾是一种具有多种别称大蓑蛾的昆虫,包括大窠蓑蛾、大袋蛾和大背袋虫。它大蓑蛾的学术名称是Clania variegata Snellen,属于昆虫界中的一大类——鳞翅目,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大蓑蛾属于蓑蛾科,这个科的昆虫通常以其独特的外表和广泛的寄主范围而闻名。
茶树大蓑蛾,科学名称为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,属于鳞翅目,蓑蛾科的一种昆虫。这个物种还有一个别名,即大袋蛾或大背袋虫。
大蓑蛾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,在这些地区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。它们在桑树桑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,尽管它们的名字可能并不常见,但对昆虫学家和生态研究者来说,它们是不可忽视的存在。大蓑蛾的分布区域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,也提示了这些地区对特定生物种类的适宜性。
虫体椭圆形,未吸血时腹背扁平,背面稍隆起,成虫体长2~10mm大蓑蛾;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,大者可长达30mm。表皮革质,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。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。颚体也称假头,位于躯体前端,从背面可见到,由颚基、螯肢、口下板及须肢组成。
蓑蛾:有大蓑蛾、茶蓑蛾、白囊蓑蛾等种类。幼虫能吐丝作茧,上面粘着各种断枝残叶,呈各种形式的囊袋。幼虫在囊袋内,移动时将头胸伸出,负囊前进。老熟幼虫在袋内化蛹,幼虫取食叶片。在幼龄幼虫期喷洒95%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%杀螟松1000倍液或50%倍硫磷每亩120毫升等。
本文来自作者[元柏]投稿,不代表发展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fastcode.vip/txbk/202504-26259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发展号的签约作者“元柏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大蓑蛾大蓑蛾图片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发展号]内容主要涵盖:国足,欧洲杯,世界杯,篮球,欧冠,亚冠,英超,足球,综合体育
本文概览:桂花大蓑蛾发生规律 桂花大蓑蛾一年在长江中、下游地区发生一代大蓑蛾,偶尔在8~9月间出现第二代成虫,但其幼虫常无法越冬。多数老熟幼虫选择在护囊中挂在树枝上越冬。4月下旬至5月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