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树虫害--茶树大蓑蛾
1、茶树大蓑蛾,学名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,属于鳞翅目蓑蛾科,常见于山东、河南等地的茶园。这种蛾类对茶树具有严重影响,尤其在局部地区,它们能将茶丛几乎吃光。它们的天敌包括大腿蜂、小蜂等。大蓑蛾的分布广泛,除了茶树,还寄生在油茶、枫杨、刺槐、柑桔等植物上。
2、食性杂,喜光喜干燥,雌蛾在蓑囊内聚集产卵,幼虫聚集发生形成“为害中心”。为害茶树的主要有:茶蓑蛾、大蓑蛾、茶褐蓑蛾、茶小蓑蛾等。以茶蓑蛾为例,介绍蓑蛾类害虫发生特点。茶蓑蛾是茶树的一种普遍性害虫,以幼虫取食茶树成叶。
3、在茶园的绿色世界中,有一种不速之客——蓑蛾科昆虫,它们以茶树为食,对茶叶生产构成威胁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茶蓑蛾、茶小蓑蛾、大蓑蛾和白囊蓑蛾这四位关键成员,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对茶园的破坏。
大蓑蛾防治方法
1、对于化学防治,应选择在幼虫低龄盛期进行,使用90%的晶体敌百虫,浓度控制在800-1000倍液,或80%敌敌畏乳油,以1200倍液喷洒。另外,50%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、50%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、90%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也是一些有效的选择。
2、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持续的选择。保护和利用天敌,如伞裙追寄蝇等,它们可以自然控制大蓑蛾的数量,减少化学防治的依赖,保持生态平衡。最后,如果化学防治必不可少,应在幼虫为害的高峰期进行。此时喷洒1次青虫菌与多角体病毒混合液,按照200倍的浓度进行处理,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。
3、生物防治。用大蓑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,也可获得良好效果。物理防治。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。化学防治。在幼虫发生期,喷洒90%晶体敌百虫800~1000倍液或80%敌敌畏乳油1000~1500倍液、5%溴氰菊酯乳油或20%氰戊菊酯(中西杀灭菊酯)乳油3000~5000倍液。
4、为了有效防治桂花大蓑蛾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首先,结合整枝修剪,随时摘除护囊。通过去除护囊,可以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,减少虫害的发生。其次,利用黑光灯或性信息激素诱杀雄成虫。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成虫的繁殖,从而控制幼虫的数量。
5、在低龄幼虫的高发期,推荐使用化学防治手段。可以选择50%马拉硫磷乳油,将其稀释至1000倍液进行喷洒,以消灭大量幼虫。另外,90%晶体敌百虫也可使用1000倍液,或者使用20%灭多威乳油,按照1500倍液的比例喷洒,以提高杀虫效果。25%广克威和40%新辛乳油同样可以使用,但需调整至1500倍液和2500倍液的浓度。
6、大蓑蛾的防治方法:①人工摘除袋囊,在冬季和早春,采摘幼虫护囊或平时结合果园管理,随时顺手摘除护囊,并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。②药剂防治。
大蓑蛾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?
大蓑蛾在福建一年发生2代,以老熟幼虫在袋囊里挂在树枝梢上越冬,翌年4月间开始活动取食、化蛹。成虫多在下午和晚上羽化。雌虫羽化后仍留在袋囊内,仅头部伸出蛹壳,雄蛾羽化后由袋囊下方囊口飞出,雄蛾黄昏后活动活跃,有趋光性。
幼龄幼虫多在叶片表面或背面咬食叶肉,留下表皮,并将碎片细枝节织在护囊外层,随虫龄增长大,护囊增大拉长,幼虫食量加大,以6~9月份危害最烈,将叶片咬成严重缺刻和大的孔洞,导致叶片残缺不全。幼虫取食或转移时,头、足伸出护囊外。11月份幼虫封闭护囊,开始越冬。
生活习性:一年发生2~3代,多以三至四龄幼虫,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。春季气温l0℃以上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,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,6月上旬至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,当年1代幼虫于6~8月发生,7~8月危害最重。第二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,冬前危害较轻。
生活习性方面,大蓑蛾在贵州一年一代,而在安徽、浙江等地则是一年至两代。幼虫以3-4龄阶段越冬,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活动和取食,5月后化蛹,6-7月为害最重。雌蛾寿命较短,雄蛾寿命更短,而卵期和幼虫期较长。
大蓑蛾有哪些形态特征?
它们的触角呈丝状,复眼大而突出,胸部背面有棕色的毛丛。大蓑蛾的幼虫是它们生命周期中最具特色的阶段,它们会吐丝制作一个像袋子一样的保护壳,这个壳通常是灰褐色的,上面布满了不规则的条纹和斑点。幼虫会躲在这个袋子里,只露出头部进行活动,因此得名背包虫。
大蓑蛾的形态特征如下:成虫形态 大蓑蛾的成虫体型较为中等,是一种色彩丰富的蛾类昆虫。它们的翅膀宽大,覆盖着各种颜色斑纹,使其能够在自然界中有效伪装自己。此外,它们的触角长而细,具有一定的敏感性。幼虫形态 大蓑蛾的幼虫体呈棕色或灰褐色,体态丰满且有许多细小的绒毛。
棉花大蓑蛾的成虫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。雌性成虫体型较大,颜色为淡黄色或乳白色,没有翅膀,头部呈现淡赤褐色。胸部中央有一条醒目的褐色隆起。相比之下,雄性成虫体型较小,翅展范围在35-44毫米之间,其体色为褐色,有淡色的纵向条纹。
茶树大蓑蛾的成虫形态特征显示出显著的性别差异。雌性成虫体型较大,颜色为淡黄色或乳白色,无翅,其身体构造退化,头部小巧,呈淡赤褐色。胸部背中央有明显的褐色隆起,胸部和第一腹节侧面则分布着黄色的毛。值得注意的是,第七腹节后缘有一条黄色短毛带,而第八腹节以下部分迅速收缩。
桂花大蓑蛾分布与危害
蓑蛾类害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桂花产区。在园林中,当桂花树周围的植物大发生时,大蓑蛾可以迅速蔓延至桂花树,严重时能将树叶吃光,甚至啃食小枝树皮,导致花芽发育停滞。大蓑蛾对桂花树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其幼虫的食性上。大蓑蛾幼虫会吐丝作虫囊,并利用周围的树枝、树叶等物质构建虫囊。
~9月间,幼虫危害最严重,能吐丝悬挂于树枝,随风飘散,因此俗称“吊死鬼”。幼虫向光,在桂花上多聚集于枝梢和树顶为害。幼虫老熟后即在护囊内化蛹,并以丝紧附于树叶上越冬。夏季干旱和炎热时,该虫为害严重,降雨较多的年份不易造成灾害。
大蓑蛾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,尤其对桂花树等植物有严重危害,能迅速蔓延并导致叶片被吃光,甚至啃食树皮影响花芽发育。成虫形态各异,雌雄差异明显。雌成虫无翅,像蛆,腹部肥大,而雄成虫有翅,翅展30~35毫米,翅上有斑纹。
我们这里土话叫“吊死鬼儿”,实际上是槐尺蛾的蛹和茧。
大蓑蛾有怎样的学名别名和形态特征?
1、大蓑蛾的学名是Clania variegata,别名包括大袋蛾、避债蛾和背包虫等。大蓑蛾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昆虫。它的成虫体长约为9至14毫米,翅膀展开的宽度在25至35毫米之间。雄虫的颜色通常较为鲜艳,为暗红褐色或灰褐色,而雌虫则呈灰黄或灰白色。它们的触角呈丝状,复眼大而突出,胸部背面有棕色的毛丛。
2、大蓑蛾学名Cryptothelea.variegata.Snellen,属鳞翅目,蓑蛾科。别名大窠蓑蛾、大袋蛾、大背袋虫。雄蛾体长15~17mm,翅展35~44mm。体、翅褐色,前翅翅脉暗褐色,近外缘有4~5个半透明斑块。雌蛾蛆状,淡黄色,无翅,长约25mm。卵椭圆形,淡黄色。
3、茶树大蓑蛾,学名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,属于鳞翅目蓑蛾科,常见于山东、河南等地的茶园。这种蛾类对茶树具有严重影响,尤其在局部地区,它们能将茶丛几乎吃光。它们的天敌包括大腿蜂、小蜂等。大蓑蛾的分布广泛,除了茶树,还寄生在油茶、枫杨、刺槐、柑桔等植物上。
本文来自作者[是晨朗吖]投稿,不代表发展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fastcode.vip/rcfx/202504-16979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发展号的签约作者“是晨朗吖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大蓑蛾大蓑蛾的丝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发展号]内容主要涵盖:国足,欧洲杯,世界杯,篮球,欧冠,亚冠,英超,足球,综合体育
本文概览:茶树虫害--茶树大蓑蛾 1、茶树大蓑蛾,学名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,属于鳞翅目蓑蛾科,常见于山东、河南等地的茶园。这种蛾类对茶树具有严重影响,尤其在...